自2007年4月5日瀏覽人數

2009年10月30日 星期五

2009年十一月第一週

  現在真的建立了一種心態和習慣,為香港禱告和求平安。當你說你要為一件事情禱告的時候,最好的做法是尋求神聖靈的帶領,看你該怎樣為這件事情禱告。但當然,聖靈對你的感動,也會塑造你對一些事情的看法和價值觀。神也會透過我們日常的靈修來加深這種塑造。一個禱告的人不能不讀經,否則禱告的內容便只會停留在自己的理想(有時是慾望)的框框內。唯有你在讀經中,神的話語才能修正你的禱告。
  或者我一直處身這城巿,並在當中長大,曾經為這城巿驕傲;但今日卻同樣為這城巿擔憂。說真的,香港實在已經改變了,變得沒有前景、變得分化、變得是否曲直越來越模糊。當有人做錯的時候,人會用更錯的方式來轟掉這些錯誤;但卻可以用美其名的方法。所有的道歉都是為了政治的考慮而毫不真誠。律己寬,律人卻嚴。別人可以失德,自己的失德卻因為與所在崗位無關,並且以私隱拱衛……
  基督徒,你會怎樣為這樣的社會禱告?在禱告時,因為神的標準會叫我們選擇行動的方向,因此必然有判斷。但這些判斷又可能令你成為「道德塔里班」……
  本週我寫《靈食》時,適逢特首「砲轟」(留意括號)傳媒。我這樣寫到:「最近香港的情況應成為我們的鑑誡。或許政府所作的未如人意,施政也並不完善,不符部份港人的期望,但濫用言語自由和媒體平台,卻成為了另一隱患。就慳電膽 事件和特首親人得到有關方面提早賠償雷曼產品損失這兩件事,媒體是否打著民主社會賦與他們的權利,扭曲了民主社會的價值,違反了民主社會的原則?言論自由 基於在一個民主社會下,互相尊重的原則而存在。所有的評論必須基於事實而非基於憶測。從憶測而得的判斷和評價基本上就是假見證。在一成熟的民主社會中,媒 體儘可能講求中立(雖然不可能有完全的中立),報導真相,使普羅大眾有知情的權利,這種價值中立的報導為使大眾能把握事件,從而作出判斷。今日媒體的過火 並不止於如特首或親政府人士云「肆意批評」,而是流於情緒和審判性的言論在某程度上煽動了公眾的情緒。這些事件不單出現於政治人物的身上,也出現在一些如 演藝界的公眾人物上,故此「賤男」、「癈柴」等中傷式的字眼,屢屢出現於本應拱衛言論自由的媒體上。這種媒體的自甘墮落竟被某些政客從中使用(我不想用 「抽政治油水」這辭)。他們是政客而不是政治家,因為政治家不單談口號,他們談的是理想和願景(異象)。在談這些東西時,他們不單抗爭,而是他們也會建立 造就這些理想和願景的平台和社會氛圍--建立社會中彼此更多的尊重、更理性和客觀的論政環境、以公義的方法追求公義的事情,好使社會得到良好的民主教育。 好的政治家與牧者一樣,帶領著社會朝向這願景,但會在進發的過程中,有所為有所不為。然而普羅大眾現在卻接受一種沒有質量的言論自由和民主。」
  最近在羡智領袖學院教夜課時,指出畢德生牧師的訊息版聖經這樣翻譯腓一9-11,願意在此引出,期望大家有所反省,並明白怎樣從禱告中成為神所喜悅的人。

「所以這是我的禱告:你的愛會興盛,但卻不單愛得更多,而愛得更優。學習愛得合適。你需要用你的頭腦來測試你的感受,好使你的愛能真誠和理性,而不單是情緒泛 濫。活出一個愛他人者的生活,慎重的而具規範性的,為耶穌所驕傲的生命:從心靈中結出豐盛的果子,讓耶穌基督因此對所有人具吸引力,讓每一個人也有份於榮 耀和對神的頌讚中。」(腓一9-11)

2009年10月22日 星期四

2009年10月第四週

這星期陳牧師與香港某神學家及一些個別自認有讀過神學的人士,在Facebook上筆戰。不是因為陳牧師是我們教會的同工,我會支持他,而是他提出立論的理由中肯,也實在指出了一些問題。
正如我常常戲言:「家家有本難唸的經,教會界中那一本就是聖經。」很多時候,我們需要認真的面對自己:「我心中的思念是甚麼?」「我被神的話語轉化改變了自己的生命,還是我濫用了神的話語支持我自己的思念與行為?」還是神的話語完全與我們所做所想的無關?
上週當我教導如何在聖靈的感動下受感說話--說預言時,我提及到聖靈會帶領我們進入一切的真理,也記起耶穌基督自己的話。(約十四26)所以我們怎樣知道聖靈在我們生命中運行?我們怎樣知道主的恩膏在我們生命中?其中很清楚的一件事,就是我們生命中會記起耶穌的話--那是聖靈恩膏的其中一種彰顯。(約壹一20;27)或者我們可以更確切一點說,基督徒之所以是基督徒,是因為神的話語成為我們生活的主導,或更嚴格一點說,我們整個價值系統建基於神的話語之上。著名的宗教社會學家彼得伯格指出,宗教作為一種世界觀和價值觀,實在是一「神聖的帷幕」,人居住於其下的時候,這帷幕才能為他遮風擋雨。今日很多基督徒遇見生命的難關而不知所措,其中一個原因就是沒有了這神聖帷幕的保護。請記得:天地會廢去,但神的話語永遠立定。(賽四十8)其實,想深一層,我們每一個人生活在世上,行事為人,總有我們的宗旨和信念;但當我們決志跟隨耶穌時,我們理應在浸禮中經歷了與主同死、同葬、同復活的真實,所以我們一舉一動有新生的樣式。(羅六4)如果我們不可逃避生活中需要有宗旨和信念,為甚麼我們跟隨基督的人的宗旨和信念與基督無關?請記得耶穌對我們的邀請到今日仍然有效:「我心裏柔和謙卑、你們當負我的軛、學我的樣式、這樣、你們心裏就必得享安息。」(太十一29)在今日紛亂的世代,人有不同的見解和主義,有時我們會無所適從,但心裡真得安息的秘訣就在耶穌和祂自己的話上。耶穌今日仍然對你說:「來跟從我!」

2009年10月16日 星期五

2009年十月第三週

當我在馬來西亞這兩週教書、分享學術研究和帶領聚會時,一直收到從香港這邊來的消息,令我擔心不已。一方面,我真的感到我自己和教會都是站在一個屬靈爭戰的前方,問題是:我們有否準備好?我們面對這爭戰時,我們是否真的投入爭戰,還只是被敵人無情地攻擊。
在過去的這兩週,我在問自己一個問題:如果神真的要給我們一個強大和強盛的教會,我們現在應該做甚麼?如果我們真的目標走向一千人,然後分堂,那麼我們現在應該做甚麼?當然,在十月一日的領袖提升日,感謝神,我知道很多新舊領袖也有出席。但我們現在應該做甚麼?有一些領袖也參加了羡智領袖學院的課程,當鍾牧師教導小組事工後,我們也有領袖驚覺他們自己不足的地方。那麼我們現在應該做甚麼?在這爭戰的當下,我們應當做甚麼?
回來後,一直在處理著教會不同的問題。我發覺自己對弟兄姊妹說話嚴厲了。我不是沒有愛心。而是當我一直以來很客氣的讓弟兄姊妹自己成長,到最後可能是放任。到最終他們的基督徒生命沒有成長,就帶來了自己和別人很大的破壞。真的,過去的一星期,我曾對某肢體道歉。因為我牧養我的弟兄姊妹做得不夠,教導不好,也沒有好好催逼他們成長,結果某些人的行動使別人遭遇麻煩。所以當我們現在一直強調基督徒的紀律生命時,請不要忘記,這不是我們個人的事情。當我們建立紀律,我們才能有正確的習慣;我們才能對神現在的工作敏感,以致能回應;我們也才能對神未做之工有直覺,能夠有所預備。
異象和口號的分別,就是異象會帶來正確的行動。真的,弟兄姊妹,如果我們真的同意要變得強大和強盛,在追求屬靈的紀律時應作的禱告是:我現在應該做甚麼?

2009年10月10日 星期六

2009年10月第二週

這個星期,由於太太與楊牧師、楊師母、方國成、家寶等同工在馬來西亞參與第三屆中文五旬宗大會。我晚上獨自一人在家中的時候,就利用了這個時間,閱讀一本書名聽了很久,但一直都沒有時間閱讀的書籍。書名:《下一個基督王國 - 基督宗教全球化的來臨》,作者是一名宗教社會學家,菲立浦‧詹金斯(Philip Jenkins)。

他在書中最重要所表達的事實,就是基督宗教在這些年間,都在南半球的國家中出現了大規模的復興現象。傳統人們所認為位處於北半球所謂的歐洲基督教大國,卻因世俗化的原故,信仰對她們的人民來說,變得越來越可有可無。相反,基督宗教中不同宗派的教會,卻在非洲、亞洲、和南美洲等地區大大興旺。

作者對基督宗教基地這種南移現象,提出了兩個重要的觀察:一.不論在非洲、亞洲、或是南美洲,這類興旺的教會信徒,都對聖經有高度的信賴。例如,歐美的信徒往往會把神蹟、異象、醫治這等在西方被認為與現代社會不能共存的聖經內容,視為只是比喻。但這些基督宗教大復興地區的教會,卻對聖經的所有記載內容,極為認真,而且完全相信這類記載在現今仍然生效。即是他們的基督信仰不單是頭腦上的,也是可被經驗的。

二.這些大復興地區的教會,大多數是很重視對貧苦大眾的關注,特別在貧苦大眾有需要的時候,這些地區的教會領袖往往都願意站起來帶動幫助貧苦的工作,因此這些教會也在當地民眾的心目中,贏得了極高的評價。

我相信作者的這兩個觀察,對於我們這種相信自己是帶著使命的教會來說,也是重要的。使萬民作為門徒的大使命,和與眾人彼此相愛的大誡命,都是我們教會所重視的,更是我們不斷傳講,和鼓勵整體地去實踐的真理。感謝神!我們所相信的耶穌是一位關心我們需要的主,我們對祂的信仰也不只是頭腦上的,亦是可以經驗的,我相信這一點我們已經有很多弟兄姊妹可以作為見證。但「愛我們的鄰舍」,我相信這也是彼此相愛真理的進一步推展。我們甚樣去對待我們的鄰舍呢?當他們有困難或需要的時間,我們曾否向他們伸出援手?復興地區的教會弟兄姊妹,因為愛而關注貧窮人的需要,結果贏得了民眾的尊敬。我相信這都是我們在香港的教會應該效法的榜樣。我相信「鄰舍」是我們展示基督的愛的好好起步點,因此我也相信久而久之,我們的鄰舍也會敬重我們的信仰,甚至相信我們所相信的主耶穌基督。

2009年10月3日 星期六

2009年10月第一週

在剛剛的國慶假期日,我們教會一眾小組組長與部份領袖,選擇了參與教會所舉辦的〈提多「升呢」日〉作為他們當天的假期活動。那天假期,我們沒有在電視前看首都的大閱兵儀式,沒有與家人歡度假期應有的「家庭日」。我們四十多人只在教會一樓的104室內,進行一個五小時多的小組領袖密集課程。共同地學習如何更好好地帶領和牧養我們的小組。

我作為牧師,實在對弟兄姊妹的犧牲很是感動。他們在平日忙碌的工作中,難得有一天國慶假期,但卻為了使教會眾弟兄姊妹有更好的小組生活,而放棄了與家人相聚的機會,選擇了接受訓練。我相信他們之所以這樣選擇,是因為他們愛教會這個屬靈的家。

的確,教會是一個屬於神和眾弟兄姊妹的家。小組的生活正正就是這個家的生活。一直以來,我們教會的使命宣言,都是「造就卓越積極天國使命人」。而我們的堂主任楊天恩牧師,亦多次在講壇中提到這樣的異象,就是當教會這個家的人數達至一千,我們就會差二百人去別處植堂,讓這個家培增。一個家的異象和使命要得以達成,所依靠的除了是神的恩典外,也包括了每個家庭成員的委員和努力。

弟兄姊妹!你們所盼望的神召神學院禮拜堂是怎麼樣呢?她是否一個充滿愛的家?她是否一個充滿活力的家?在我心目中,除了以上的盼望外,我盼望的神召神學院禮拜堂更是一個有份於神國擴展,榮耀的家。弟兄姊妹!你有否想過神召神學院禮拜堂,不單只是一間教會的名稱?有一天,她可能會是一群地方教會的總稱?我相信組長們和領袖們,之所以要在假期中也願意付上時間接受訓練,所為的正正就是這一天的出現。

弟兄姊妹!我鼓勵你為你這個屬靈的家禱告吧!我相信這不單是牧師們的「夢」,也真正是神所賜給我們教會的「異象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