自2007年4月5日瀏覽人數

2008年5月31日 星期六

2008年六月第一週

……直等到我們眾人在真道上同歸於一,認識神的兒子,得以長大成人,滿有基督長成的身量……(弗四13)

  「教會增長」與「教會成長」有何不同?
  肯定的,眾說紛紜。然而在我看來,聖經重視教會成長多於教會增長。教會增長談的是可見的量的改變;而教會成長卻是教會可見的質的改變。這種質的改變,就是教會長成像耶穌基督一樣的完滿。任何教會成長的方向和目標,都是教會中每一個人酷似基督。
  保羅得到的啟示指出,教會的成長是一個階段--「直等到」。為甚麼要一直等候?因為這涉及「我們眾人」。中國諺語說:「十隻手指有長短。」在這種等候中,我們操練著建立不同的生命素質:相信神要建立「我們」的信心、在這信心中的忍耐、在自己走得較前時俯就卑微的謙卑和仁愛、在仁愛中服事走得較慢的肢體的甘心……等。因此,神容許這樣的階段來建立屬祂子民的聖潔生命。在現在的教會生活中,你是否存著這種等候,並且在這等候中求主加力?
  保羅進一步指出,我們現在所信從的事上一致。怎樣達致這種一致?就是我們大家有對耶穌基督--神的兒子有確切的知識。不錯,因為我們乃是按著耶穌的樣式而成長。今天教會的成長是因為大家都知道耶穌是誰,耶穌做了甚麼,並且跟隨著耶穌的生活榜樣--祂怎樣倚靠聖靈的大能,順服神、愛人、服事人,以致在犧牲中成就這愛。問題不是我們大家怎樣「一致地」做一些事。問題是大家「一致地」以耶穌的樣式,在不同的服事上盡忠。由此,雖然大家恩賜不同,但卻體現了「一主、一信、一洗、一神」的真理。
  奈何很多時,很多人也誤解了耶穌的形像。有人了解耶穌是君王、是賜下豐盛和成功的神,祂聽禱告……這全都是真理,卻並非真理的全部。耶穌不單是我們看見榮耀的、成功的神--祂更是在愛中謙卑服事的那一位。事實上,耶穌在離世前沒有建立起強大的教團,祂留下的只是一群「小群」、充滿懼怕的禱告者,和一個不知何時何日成就的應許,就是這群充滿懼怕的小群要領受聖靈浸,得著能力,來見證祂和祂的道。但這小群到最終卻使更多的人被稱為「基督徒」,更多的人變賣所有賙濟有需要的、更多的人為了真道抛頭臚灑熱血。
  我們教會的使命宣言是:「造就卓越積極的天國使命人!」或者這是我們一個很好的時間來思考我們要的是成長還是增長,並且投進神對教會的期望中。如果你希望教會成長,你會做甚麼來實現這聖經真理?

2008年5月24日 星期六

2008年五月第四週

洪水泛濫之時,耶和華坐著為王;耶和華坐著為王,直到永遠。 (詩廿九10)

  人生不能理解的事情甚多。我們現在的際遇和帶給我們生命的意義,也不可能在這刻完全明瞭。在各樣的困境中,我們越發看見人的有限--人實在不能為自己誇口甚麼。
  既然人不能為自己誇口,也不應妄自菲薄。人如果認同自己和他人也同是活在限制中,那麼,我們也不應只著眼限制帶給我們的限制。故此,我們也不會過份要求自己和他人。我們在限制中,我們會盡力而為,也會量力而為。問題是:在限制中,你看見甚麼?
  「洪水泛濫之時」,我們的眼目放在那裡?我們看見甚麼?
  在今次四川的地震中,我們看見許多人並沒有著眼於限制中,他們超越限制地看事情,所以搜救隊屢次帶來奇蹟。當人有盼望,自然會超越限制,看待事情。因此,人不會誇口,人不會妄自菲薄;人更會緊守崗位,要求自我超越。
  但基督徒的盼望絕不建立在美好的願景上。基督徒的盼望,建立在信心之上,而我們信心的根基,就是那信實美善的上帝。是的,哈利路亞,祂一直坐著為王。從地震過後,災區及成都一直穩定的治安、民眾的守法、網民彼此呼籲不要拋售災區企業的股票、我國政府在各方面的成長和改進,我們都看見耶和華坐著為王。是的,我們或許不能在這段時間明白這災難的意義,但我們仍然抱存一個信心,我們的神坐著為王。
  「洪水泛濫之時」,你的眼目放在那裡?

2008年5月17日 星期六

2008年5月第三週

  四川的地震對很多人帶來了突如其來的震盪。當我星期一旁晚抵達新加坡的時候,在新聞看見災情,幾乎不能相信。一方面惦記著在成都的陳國源弟兄的安危;另一方面,也感到不知所措,那刻實在感到聖經所說,人的生命就像野地的草,風一吹過,就必枯萎。我們可以做些甚麼呢?或許我們可以捐款,我們可以禱告,但我們還可以怎樣呢?在這些重大事件中,我們每一個人都感到無能為力。
  星期四晚上,與陳國源弟兄聯絡上,他仍然身處成都。作為一位信主幾年的弟兄,他感到傳福音的需要,所以選擇了在內地工作,並且在當地教會,把從神學院課程學得的知識,與當地教會和神學生分享。在地震發生後,他更與一些神學生四處奔走,一方面安慰那些失去家園的青年和小朋友,他也冒險傳揚福音,因為他感到生命的無常。當我那幾天為他禱告時,我心裡就是想,可能是因為在堂上我們談得太多五旬宗信仰,所以他對末世和聖靈的大能有委身,才變得這樣熱衷。星期四的對話,令我證實了這想法。他真的在活出他的信仰。
  當晚,陳弟兄希望我們香港的神召會能參與日後四川的心靈重建的工作。(明報在星期五當天有一篇文章也正談到這方面的需要,我已把文章張貼在《靈食》,請前往參閱。)當時我不能夠承諾他甚麼;事實上,我感到有一定程度的為難。我不是不想做,但怎樣去做?香港的神召會又能怎樣聯繫……總之,那天晚上,我只能把一切交在禱告中。
  第二天早上,我在上課的途中,在一個咖啡店遇到陳贊美牧師。我本來沒有這麼早吃早餐的習慣,不過那天不知怎的應邀坐了下來。跟著很自然的就與她和其他同學談到我跟國源的對話。神真是奇妙的神,為我們開路的神!原來陳牧師是新加坡神召總會負責宣教的委員。她說,其實在地震後,她已經很想做一些宣教的工作,但耐何沒有門路和渠道。而且,本來她六月要有一次到中東的宣教行程,但因為某些原因,她要取消,現在剛好可以考慮。並且她立即的幫助我聯絡新加坡神召總會的總會長見面,商討這件事情。所以我立即致電國源弟兄,把現在他感到有宣教需要的事SMS給我,好讓我與會長有所提議。(詳見《靈食》)下午與會長的面談中,他答應會以書面的形式,邀請新加坡各神召會參與是次事工,並且先由陳牧師帶領一些同工在成都實地視察。會長也期望藉著這次的服事,使香港和新加坡的神召會有更大聯繫。感謝神,祂用我們想不到的方法為我們開路。也請為我禱告,因為事情發生到這地步,神也放我進去了一個我從來沒有從事的宣教事奉中。按陳牧師的要求,我也會與他們同去。其實最初的時候,大師母也擔心我們會在現階段投入,因為災區總有不明朗的因素。但神安排了很好的時間,而且我們預計會投入的,不是即時的幫助。因為現在全世界的資源都會集中在這憂傷的救災過程中,但要長時期的關懷,卻需要有更大的愛心和耐性。求神幫助我們。我也期望你,不單是在一時的哀慟中,投入一些金錢,而是把握每個傳福音的機會。如果將來我們真的要在這方面投入,我也期望我們的教會能身先士卒。因為我們神召會所相信的耶穌,是我們的救主、醫治者,透過聖靈浸給我們作見證的能力,祂也是快要再來的君王。阿們!

2008年5月10日 星期六

2008年五月第二週

香港人慶祝母親節的方式,通常都離不開「請阿媽飲茶」、「請媽咪食飯」、「小朋友送心意咭」、「送花就送康乃馨」等等。當然,以上的慶祝方式都是很好,能夠讓各位為人子女者向「媽咪」表達一點心意。但有時候,筆者感到在香港這個極度都市化的社會之中,我們對母親的「孝心」往往只會停留在節日中「一點心意」這個層面上。故此在這種情況之下,我們不難發覺在母親節、父親節這類節日當中,突然會多了很多「孝子」,而所謂的「孝」就是我們要在母親節去「幫襯」某某大酒樓,或「幫襯」某某商店買「甚麼甚麼」慶祝禮物等等。當我們的「孝」只停留在這個「少少心意」的層次時,那還是孝嗎?

(約十九25-27)當耶穌在十架上看著祂母親時,祂所看見的是母親的實際需要。故此,祂知道自己將不在世,就按排了祂所最信任的那門徒去照顧祂母親。筆者在自己今年的畢業習作中,有幸能夠參與一個長者的服務計劃,在過程中筆者發現那些長者(就是那些別人的母親),其實最需要的就是「有人同佢地交談」、「有人聽佢地談心事」、「有人願意被佢地關心」。當然,你的母親可能會有其他需要,而答案可能要由你去發現。

但在母親節當中,筆者相信這是一個很好的機會,讓我們重新一次去思想我們與媽媽的關係,重新思想甚麼是為人子女者當盡的「孝」。你能否在神面前為你的媽媽禱告呢?你渴望在聖靈的幫助之下去發現,並期望能滿足你媽媽的真實需要嗎?我們說我們盼望媽媽信主,但請記得,「福音」不只是一個關乎靈魂的事,更是一個關乎全人(身心靈)的事。共勉!

陳智聰傳道

2008年5月3日 星期六

2008年五月第一週

  「教會生活」對我們來說,可能只是社交生活的一種;弟兄姊妹的關係,也可能只是我們不同社交圈的其中之一。故此,我們也很容易以處理其他社一般的方法,理教會中的人際關係。
  然而,聖經並不這樣認為。教會中的關並不是社交生活的一種。這只是我們從實利為前題的功能考慮。真的,教會中弟兄姊妹的交往可能為我們帶來友誼,或是一些其他方面的幫助;但本質上,教會是基督的身體,所以我們是互為肢體的。
  既然我們是互為肢體,那麼,我們彼此間相處的方式,便應與我們其他的社交圈有所不同。保羅說得好:「身上肢體,我們看為不體面的,越發給他加上體面;不俊美的,越發得著俊美。我們俊美的肢體,自然用不著裝飾;但神配搭這身子,把加倍的體面給那有缺欠的肢體,免得身上分門別類,總要肢體彼此相顧。」(林前十二23-25)所以,在教會中,我們理應謙卑,因為我們不可能完美;故此,當別人期望把我們變得體面和俊美,或者在過程中,我們會感到不太舒服,但這是我們作為基督身體必經的階段。另方面,我們的謙卑,也會使我們在幫助別人變得體面和俊美的時候,令人真實的感到神的愛和我們的善意。
  真的,教會就是建立在這種「我們是基督的身體」的體認上。故此,我們當認定,作為肢體,我們彼此需要,我們也彼此需要負責。願神更賜福我們各人,使我們更能活出祂所喜悅的教會生活。